脂质体和脂质纳米颗粒的对比:形态结构、组成成分和生产工艺等 |
发布时间:2024-07-10 10:45:52 | 浏览次数:131 |
脂质体和脂质纳米粒的关键差异,不仅在于他们各自的应用不同,更主要在于他们自身的形态结构、组成和生产工艺存在差异。 从广义上而言,脂质纳米粒是指由脂质构建而成的纳米级颗粒,这一范畴自然涵盖了脂质体。但在深入的科学研究领域中,脂质纳米粒则特指一种区别于脂质体的独特纳米载体。两者间的核心差异体现在形态构造上:脂质体是由脂质有序排列形成双分子层封闭囊泡,其内部空腔具有亲水性;而脂质纳米粒则不具备亲水空腔结构,取而代之的是,通过阳离子磷脂与带负电的核酸物质之间的静电复合作用,在脂质层内部形成了多层核心结构。 在成分组成上,脂质纳米粒与脂质体的基本构成元素相似,均包含脂质和胆固醇。然而,脂质纳米粒特别要求所使用的脂质中必须含有可电离脂质,而脂质体的制备对脂质种类并无特殊限定。至于成分比例方面,以经典的脂质体产品DOXIL为例,其配方中HSPC、CHOL和DSPE-PEG2000的比例为3:1:1;反观市面上两款mRNA新冠疫苗的成分列表,胆固醇的占比分别高达42.7%(Pfizer/BioNTech)和38.5%(Moderna),这一比例明显高于普通脂质体中的胆固醇含量,体现了其在纳米颗粒稳定性和功能性方面的特殊需求。 在生产工艺上,脂质体与脂质纳米粒虽同属脂质类载体,但在上游的制备流程与步骤上却存在显著差异,而下游的生产过程则具有较大相似性。传统的脂质体制备工艺始于脂质相与水相的混合,形成粗脂质体,随后通过均质或挤出技术将粒径调整至所需范围。相比之下,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则借助微流混合系统,将脂质乙醇溶液与核酸酸性水溶液迅速混合,利用该系统的连接头在两相混合对撞过程中精准控制粒径。进入下游环节,脂质体与脂质纳米粒的缓冲液置换工艺几乎雷同,均采用切向流动过滤(Tangential Flow Filtration,TFF)技术进行缓冲液的替换或纯化,最后通过0.22μm滤膜终端过滤以实现除菌目的。 本文介绍了脂质体和脂质纳米粒之间的关键差异,包括其形态结构、组成成分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特点。脂质体是由脂质有序排列形成双分子层封闭囊泡,而脂质纳米粒则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和成分组成。两者的制备工艺也存在差异,脂质纳米粒的制备采用微流混合系统,能够精准控制粒径。文章还提到了下游生产过程的相似性,如采用切向流动过滤技术进行缓冲液的替换或纯化,并通过滤膜实现除菌目的。总之,本文简洁明了地阐述了脂质体和脂质纳米粒的区别和联系。 |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